位于江北城隍廟街的東園李氏私塾(尊禮堂練武樓、上學堂、下學堂)是李象元在家中創(chuàng)辦的私塾。該街32號的上、下學堂,占地面積約260平方米,坐西向東,坐向和結構完全一樣,只是上學堂比下學堂大三分之一,都為四合院式兩層土木結構,各有八間房和一廳一堂,具體的建造時間已無從考證。
上學堂以前稱“選精館”,下學堂稱“梅花館”。上學堂現(xiàn)已被拆除,建成了新的民居,下學堂則還基本保存著原貌,但已成非常破敗的出租屋,只有小院里那口依然清澈見底還有魚兒閑游的古井,才能讓人想起這里以前曾是個精巧雅致、書香馥郁的小院,不由讓人頓生“歲月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之感慨。
尊禮堂位于城隍廟街34號,內設練武樓,是李象元的學生送給他的房子,占地1600平方米,為二廳二橫一圍一化胎結構,現(xiàn)還居住著李象元的后裔。尊禮堂先于上、下學堂建造,約在清朝順治年間,后來成為學生習武和老師的住處。二橫屋均為兩層樓,是以前老師的宿舍,穿過練武樓古韻十足的三座石門,就能看到練武樓下天井的照壁,照壁本為客家人的風水建筑,但做在練武樓里的照壁當年成了學生習武練射箭時懸掛箭靶的地方,現(xiàn)在都還可在它的墻面上清晰地看到箭射在上面時留下的跟箭頭一般大小的圓點。據(jù)我們推測原來練武樓不但學武,也學文,因為李象元為人仁義篤厚,前來求學的不僅有宗親子弟,還有鄰近姓氏的子弟,學生越來越多時,李象元就加建了后來的上學堂、下學堂用來學文,而尊禮堂則獨立成為學生習武場所和老師宿舍。從李象元創(chuàng)辦族學崇文尚武可看出,當時梅城的客家人所走的科舉之路是文舉、武舉兼修,建武館、練武術確是蔚然成風。他們勤于習武,既是愛鄉(xiāng)之需,更是保國之需。更可體現(xiàn)客家鄉(xiāng)民諺“書要讀、拳要練、老婆唔討也隨便”所言不虛。
隨著學堂越辦越多,李象元以一己之力很難承擔所有的教學,于是他請了一些鄰近的不第秀才為家庭教師。西門藍屋巷的藍欽奎先生便是其中一個。藍欽奎老師雖然文章不壞,可是每次投考均未中,一日藍老師做好一篇文章叫學生(即李象元的孫子)送給李象元看,目的是請他指教。次日藍老師問學生,你祖父看了我的文章沒有,李象元的孫子說:“看了?!彼{老師說:“看了之后,你祖父說些什么?”李象元的孫子說:“我祖父說你的文章就像我的三叔姆。”藍老師不解其意,于是就在李家授課時,經(jīng)常暗中注意其三叔姆的舉動,只見三叔姆,相貌不凡,只是穿的衣服,衫袖一長一短,長裙拖地。那晚,藍老師回到家中,細心推想,乃悟出李象元的意思,是嫌自己的文章拖沓,不精練。過幾日,藍老師又寫一篇文章讓李象元的孫子送給他祖父看,次日藍老師又問學生,你祖父這次看了我的文章說些什么,學生說:“我祖父說明年藍老師不用再教你了?!惫?,次年藍欽奎赴試考中秀才,連年赴考再中舉人、進士,授職山西省按察使兼攝山西軍門提督,成為一段佳話。(陳書玲)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