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紹彬
導讀:大埔和福建永定、平和與廣東的饒平、梅縣、豐順等地接界。舊時因陸上交通落后、水路交通發(fā)達所致,其地邊貿盛于內地。埔之北、東、西的青溪,大東、銀江分別有虎市、塘市、龍市遠近聞名。“三市”發(fā)韌于元,壯大于明,鼎盛于清,它們不但服務于埔,亦使相鄰縣鄉(xiāng)受益,促進了商業(yè)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昔日的輝煌。
青溪·虎市
青溪的虎市是大埔最繁華和最早的集市,端賴汀江黃金水道,上接龍汀,下達潮汕。福建永定、平和、武平等地土特產,潮州、汕頭之海產、輕工產品、副食品等在此貿易交換。最盛時有梭子船數(shù)百艘,人似穿梭,貨如輪轉。
虎市具體位置在青溪的石下壩,故虎市又名石市,上溯十里許是永定的峰市,此段水路最險,九曲十八彎,水中大小石頭犬牙交錯,水急浪高,曾有冒險之舟順流而下舟覆人亡,人們談之色變畏若如虎。
在虎市流傳有神話故事:“廣東七奇”之一的揭陽人翁萬達,任明朝兵部尚書,一年回鄉(xiāng)省親,入閩后走水路,他見江中石多船險,便將神斧置于船頭,口中念念有詞,“小石沉下,大石移開。”果然靈驗,船至離虎市十里許,高僧定光大師見水道暢通后,挑夫失業(yè),便作法收了神斧,破了翁的天機,使其功德半途而廢,故從峰市至虎市水道仍兇險無法行船,全靠千百挑夫搬運貨物于兩市之間。
虎市之名由來,除水道險如虎外,主要是圩市附近有虎頭沙地名,明嘉靖時青溪稱虎頭沙社,清乾隆時改虎頭沙甲,虎市之名由此而來。
大東·塘市
大東鎮(zhèn)在大埔東部與福建永定、平和和廣東饒平交界,高山峻嶺,居民分散。因“散、產”偕音,至明末稱大產,斯地有通往福建及饒平古驛道,人流雜,大埔重置縣后不久的明嘉靖23年(1544),便設巡檢司,直至清同治12年(1873)才遷至百侯。
大產人氣旺帶來商機,至明末市場日益成規(guī)模,每逢圩期潮汕話、福建話、客家話交響不絕于耳。商販或肩挑而至,或推車而來,饒平的海產魚、鹽、小五金、布匹等,永定的糖、紙、煙、石灰等,本地的土特農副產品等琳瑯滿目,狹小圩場人頭涌動,摩肩接踵。
兩省四縣交界的大產,山高林密,常有匪盜聚嘯山林,為自衛(wèi)民風強悍,明中期至清初,動亂尤甚,曾發(fā)生數(shù)十股(次)動亂,如明正德12年(1517)正月,福建與廣東兩省官兵聯(lián)合進剿攻打象湖山,在大產慘敗。后來清廷采用剿撫結合,恩威并重,治安漸寧。匪盜占山為王,他們帶來大量財富而大肆揮霍,從另一方面促進商貿發(fā)展。
久亂思安,民之本意,且客家人崇尚頭彩,后來當?shù)厝苏J為“產散”同音,不吉之兆,集市所在地四周高中間低,形似大塘,便將大產改為大塘頭,塘糖同音寓甜蜜幸福,時至清末市場益見狹窄,便將附近一口大魚塘填土擴圩,塘市之名,即源于此。
銀江·龍市
龍市在銀江龍頸凹,此地由來亦有神話傳說。古時某年大旱,土地龜裂,五谷絕收,餓殍遍地,一龍慈悲,欲解民危私自行雨,玉帝大怒以犯天條為由貶其下界永不赦。歲月悠悠,那龍身軀化為山,圩場在龍頸部位,名叫龍頸凹,龍血化泉匯成銀江,水清且微甜利美容,當?shù)嘏幽w色好,有“銀江女子桃花面”之譽。
銀江位于大埔、豐順、梅縣三縣交界的中心,與大麻、古野、洲瑞、英雅、豐順砂田、梅縣白宮相連。銀江人早有與相鄰鄉(xiāng)村通婚習俗,親友來往帶旺人氣,也促進貨物流轉,圩期他們既可赴圩買賣,亦可探親訪友。銀江水土豐潤,有“砍不盡銀江杉”之說。當時有“牛拖樹”一絕:即一頭??蓪⒖诚麓髽渫舷律?,或就地出售,或由銀江漂放至韓江遠銷潮汕。李子坪的金針菜早負盛名,色黃味鮮不酸;坑頭村仙人草質優(yōu)成品率高,潮汕遠客慕名前來收購;銀江水中有一種“石夾薯”的小魚,肉滑骨酥味美,此魚干聲名遠播南洋等。
豐富的土特產,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使龍市發(fā)展很快,至清末民初,龍市和虎市、塘市齊名,成三足鼎立之勢。據(jù)史載,龍市在清嘉慶時已有一定名氣,龍市所地龍頸凹第一個字是龍,龍為吉兆,當?shù)厝四艘浴褒埵小泵?/p>
■鏈接
銀江龍市風水之說
銀江鎮(zhèn)內的鎮(zhèn)區(qū)街道俗稱“龍市”,拓為集市已有200余年。建國前,銀江集市原在銀村,商貿不發(fā)達;后遷移至明新甲水潭,亦不興旺。此時,民間流傳明朝國師、宰相劉伯溫偈語預言:“好地出在勝坑口,金龜把水口,右手牽頭牛,左手牽頭狗,人若選得對,黃金萬萬斗?!?/p>
還有一說,明末清初大國師劉江東流落大埔時,證實了偈語所指在銀江,本地人于是仔細推敲:“金龜把水口”是冠山村銀溪水口,“右手牽頭?!笔怯疫呂挥谂C咝锡埫},“左手牽頭狗”是位于原銀江中學后面的狗形山脈。根據(jù)預言提示,當?shù)厝嗽谂C咝屋^低地勢、俗稱龍脈的頸部集結圩市,故又名龍頸凹圩市,簡稱龍市。
果不其然,龍市位于鄉(xiāng)境的中間,建國前市內有三段街道:直、橫、中街;店鋪101間,經(jīng)營京雜、布疋、百貨、中藥,此外更有飯店、理發(fā)店、客棧、縫紉店,以及打洋錫店、小雜貨店、郵代所等。農歷逢五逢十為圩期,毗鄰三縣十鄉(xiāng)的村人都前來趕集買賣日用物品及土特產,市場頗為熱鬧。因“圩”與“輸”諧音,銀江人認為不吉利,把“圩日”反稱為“贏日”,寄予了在繁榮商貿中賺取利潤的好兆頭。龍市商業(yè)發(fā)達,聲名日盛,引起當時政府的關注,官方出版的地圖都明確標注龍市的具體位置,南洋來信只要寫上“中國、汕頭、龍市”便可收悉,知名度可見一斑。 (吳建華)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