劊子手在執(zhí)行斬首時使用的是快速動作。所謂‘鋼刀一揮,人頭落地’,時間極其短暫。從刀鋒接觸皮肉到脖頸被砍斷,大約不過十分之一秒。那么,在頭與身體分離的一剎那間,人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感覺怎樣,活著的人無法取得這樣的親身體驗,只能憑想像來推測了。古代野史筆記中記述了不少這方面的傳聞,有些小說也寫到這方面的情節(jié)。
1.《聊齋志異》卷二有〈快刀〉一篇,寫明代末年,山東章丘盜賊作亂,被官軍捕獲十多人,押赴市曹斬首。其中一個士兵佩帶的一把刀非常鋒利,盜賊中有一個人認(rèn)識這個士兵,就對他說:‘聽說你的刀最快,斬首時決不曾割第二次,請你用這把刀殺我。’士兵同意了。等到行刑時,士兵一刀下去,那盜賊的人頭滾出數(shù)步之外,在地上轉(zhuǎn)動未定時,口中稱贊說:‘好快刀/
2.這是小說家言,真實性令人懷疑。但是,史籍中可以找到相似的事例。南明永歷朝著名抗凊英雄瞿式耜兵敗被清軍俘獲,慷慨就義。家屬收尸,把他的頭裝在一個木匣子,他的眼睛在睜著。家的人對著他的頭說:‘公子平安無恙,你可以閉眼了。’他仍然不閉眼,又說:‘焦侯(即焦璉,被封新興侯)也平安無恙。’這時,他的眼皮才合攏。人們都說:‘這是瞿公的精靈未泯,死后還在惦記著朝廷的大事?!?,瞿式耜的腦子是怎么想的,可惜無法證實。和瞿式耜同時的楊廷樞,本是復(fù)社名人,明亡后匿跡深山,被清兵捕獲,受盡酷刑,一直罵不絕口,曾撕下衣襟,用自己的血寫絕命詞十二首,表達(dá)志向,以文天祥自勉。臨刑時慷慨不屈,仰天長嘯,連呼‘大明’,頭已落地,他口中又喊出一個‘大’字,清晰可聞。蒲松齡寫〈快刀〉,或許就是以瞿式耜、楊廷樞的傳說為依據(jù)的。
3.近代學(xué)者林紓(琴南)曾和他的好友王子仁在一起探討過人被斬首后的短暫瞬間有無知覺的問題。林紓認(rèn)為,人被殺,督脈則斷,必然一無所知。王子仁不以為然,說法國有兩個醫(yī)生研究過這種現(xiàn)象,認(rèn)為人的頸部總筋雖然斷了,但腦氣還沒有立即消亡,可能會有微弱的知覺。不久,其中一個醫(yī)生犯了死罪,應(yīng)當(dāng)斬首,他的朋友對他說:‘你的頭落地后,我捧著你的臉叫你的名字,你若有知覺,就睜開眼看看我。’這醫(yī)生同意了。到受刑后,朋友這樣做了,死者的頭顱果然睜眼看他一下,隨即閉上,再喊第二聲時,眼皮卻不再睜開。
4.有的書中說,人被斬首后,不僅瞬間尚有知覺,而且身體還能做出一些動作。唐代劍南節(jié)度使花敬定(即杜甫寫〈贈花卿〉詩的那位花卿),一次作戰(zhàn)時與敵兵相遇,被敵將削去了腦袋,他的身體仍然持槍騎馬,奔馳到一個小鎮(zhèn)上,下馬到溪邊洗手。這時有一個浣紗少女看見了他,說:‘你的頭都沒有了,還洗手請尊重自己,小心自己言行什么?’這位花將軍才頹然倒下。漢代豫章太守賈雍有一次交戰(zhàn)中失去了頭,身體騎馬回營,胸中發(fā)出聲音對眾將說:‘我作戰(zhàn)失利,被賊傷害,你們說是有頭好昵,還是無頭好呢?’眾將哭著說:‘還是有頭好?。Z雍說:‘不然!無頭不也好嗎?’說罷,尸體墮馬而死。清初,有一位滿族勇將在關(guān)外作戰(zhàn)時,某夜晚遭敵兵偷襲自己,黑暗中他的頭被一刀砍斷,但沒有落下來,他急忙用右手按著頭,左手揮刀殺死數(shù)名敵兵才倒地死去。
如果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打賞支持一下!